代表离席风波后,COP15主席宣布谈判进程加快并启动“双轨”制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刘栋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2-16    

当地时间12月15日上午,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进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进入高级别部长会议第一天。各方密切关注,随着各缔约方国家部长官员的到来,是否将为谈判注入更强的政治动力和意愿,以确保一个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能在19日大会闭幕前如期达成。

14日凌晨,因为在资金议题上分歧过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谈判代表集体退场,引发各方关注。14日上午11点,COP15主席国中国召集各国代表团团长举行了紧急会议,试图解决谈判的僵局。当天下午4时,技术谈判恢复继续。

15日,在高级别会议召开之际,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希望各位部长利用好高级别会议这个平台,充分参与到这些议题的磋商中来,提出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最关键的时刻,拿出领导力和决断力,相向而行,推动“框架”成功达成。

各国部长级官员14日起陆续到会参与谈判

“双轨”进行

在15日的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黄润秋表示,未来几天谈判将在技术和部长级会议两个工作轨道上同时进行,希望各方能就文案共识迅速取得进展,以便在12月17日高级别会议结束时向大会报告进展情况。

一是继续在两个工作组下进行技术层面谈判;希望技术谈判能够在12月17日的下一次全体会议前及时结束。

同时,黄润秋宣布,将从今天起召开部长级磋商,按照联合国类似谈判惯例,已邀请几位部长官员牵头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复杂问题进行磋商。

来自卢旺达和德国的两位高级官员将负责共同促进关于资源调动(资金议题)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决定的部长级磋商。

来自智利和挪威的部长将共同牵头促进关于基因数字测序信息(DSI)决定的部长级磋商。来自埃及和加拿大的部长将共同促进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关键剩余问题的部长级磋商。

部长磋商将通过非正式会议进行。黄润秋表示,已经要求指定的部长联合召集人努力在反映共识的文本上迅速取得进展,并要求所有小组每天通报进展情况,包括案文的最新情况。

“为了确保我们能够在12月19日之前通过所有决定。我将在17日和18日将所有优先事项集中起来,解决最后的未决问题,留出时间准备文件。我希望在所有缔约方和观察员的支持下,在余下的日子里,一起发挥积极的作用确保实现我们的目标。”黄润秋说。

大会谈判现场代表们在讨论

发展中国家深夜离席

14日早些时候, COP15的技术谈判遇到了阻碍,60 多个发展中国家因不满发达国家对资金承诺过小和模糊而集体离席退场。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夜晚。技术上没有进步,甚至是倒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们将进入一场危机。”资深谈判观察人士,在现场观察的绿色和平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澎湃新闻在现场观察了解到,13日夜间的谈判进展异常缓慢。各方存在明显政治分歧。发展中国家寻求建立一项新基金,以帮助他们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但发达国家对此反对。

由于发达国家不愿意展示出更多的灵活度,导致谈判效率低下,拖至14日凌晨。在1点左右以巴西为首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代表集体离席退场。

在现场目睹这一幕的气候行动网络国际气候外交主任埃迪·佩雷斯 (Eddy Pérez)告诉澎湃新闻 ,虽然发展中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立场,但是昨晚的退场显示出他们在发出同一个信息:他们(在资金问题)上的声音没有被听到,而发达国家应当停止再这么“小气吝啬”,负起责任来。

“发达国家不能一面对发展中国家说要有具有雄心的保护计划,却不提供相应的资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来到这里带着明确的目的,他们要思考回国后如何说服国内去执行这些框架和目标,而没有相应的资源(资金)是不可能做到的。” 佩雷斯说。

李硕对澎湃新闻表示,当务之急是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是否能有所松动。“在资金流动之前,其他题目全都锁死。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两天,后果令人担忧。”李硕说。

多次参加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中国民间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主任彭奎也表示,“代表离场在生物多样性谈判中发生不多。一方面这预示了COP15谈判进入一个更加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显示,生物多样性已更加引起了各缔约方的重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政治意愿层面。资金和执行机制是否会影响整个谈判的‘停车’,值得高度关注。”

蒙特利尔COP15会场

各方合力破局

14日上午11点,COP15主席国中国召集各国代表团团长举行了紧急会谈,试图解决谈判的僵局。会议持续到下午3时。在会谈后,技术谈判于当天下午4时继续进行。

据加拿大环球新闻网报道,加拿大环境部长吉尔博(Steven Guilbeault)表示,他预计这场风波不会影响会议的整体成功。

同时,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也提出了新的融资方案。英国15日承诺将投入720万英镑(约6100万人民币)用于一项新的“自然积极经济”计划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制定新的政策。

现场参会的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助理教授李彬彬表示,资金和相关机制是框架能否通过及有效实施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可以做出明确的承诺。然而,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态度模糊,一直不肯做出承诺,这给谈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困难。从发展中国家的期待和坚持上来看,如果资金机制无法达成共识或是相关方面有相应的妥协,最终框架即使通过,可能也是非常弱化的版本。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对澎湃新闻表示:所有影响达成协议共识的难点问题的核心就是钱,这次谈判的成败,就要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博弈和权衡。

对于14日凌晨发展中国家集体退场的情况,任海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是一个集科学、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于一体的议题。实质上是各方的责、权、利的问题。而各方的责权利并不匹配,而钱是集中体现者;二是各类研究和政治观点乐观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有些还变相夸大了需要投入的资金量。

“如果将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全球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图进行叠加处理,可以发现不匹配性,即发达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不那么丰富,而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高些,有些发达国家自殖民时代开始就在那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收集和开发资源。这就是现状认知。”任海说。

对于目前存在的僵局,任海认为可以从两头做工作,一个是资金提供方,另一个是需求方。而要两者达成共识的主要渠道可能是细分资金需求再对接两方。将每个目标下全球所有国家用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资金实际是多少,未来十年可能还会有多少估计清楚。也计算一下每个目标下全球发达国家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及相关资源。这两方面数据作为谈判的基线。再考虑发达国家愿意提供多少给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需要多少。作为谈判的基础,这样就会比较务实。通过离开所谓“漫天要价”和“漠不关心”式的数据基础打开现状认知的僵局。

“我觉得这次会议不应该像气候变化协议失败的哥本哈根会议,而应该学巴黎会议。只要大家相向而行,我觉得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的。若达不成共识,改成一些模糊的条款,这是全球皆输的结果。”任海说。


责任编辑:百灵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