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辖区内水资源丰富,河湖塘漾密布。在位于仁和街道以南5公里处,有个双陈村,毗邻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势十分优越,是名副其实的“仁和南大门”。
双陈村有农户906户,常住人口4414人,流动人口12000余人,村内仁和大道、疏港公路贯线穿插,雨、污水管网络相对错综复杂。辖区七条内河均为断头河,农户房屋沿岸而建,生活垃圾直排入河道导致流通不畅;加上近年来人口流动加大,居住高密度化,生活和工业垃圾与日俱增,这大大提高了治水难度。
“治水工作开展以来确实遇到过不少困难,双成村在街道和上级治水办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多管齐下,打了一套治水组合拳!”双成村书记周永明笑道。
图为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双陈村
“拆、整”结合 截污控源左刺拳
从“拆、整”结合为切入点,为水环境治理创造前期条件。
双陈村抓住“三改一拆”契机,采取村干部走访、党员联户沟通、重点户带头等方式,逐条拆除沿岸侵占河道的房屋、乱搭违建,以保障河道畅通。2016年-2018年期间,双陈村共计拆除河道沿岸违章搭建3500余方,清理侵占河道建筑垃圾2600余立方。
拆除河道边违建周永明书记和农户沟通
图为拆除河道边违建
在拆除违建的同时,双陈村牢牢抓住“低散乱”行业整治契机,联合街道区域发展办、市场监管、城管、环保等部门,坚决取缔沿岸“低散乱”行业,直接切断污染源,为后期的污水治理,水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疏、堵”并用 清淤栏水直勾拳
疏浚河道保障河道水位、完善截污纳管。
双陈村河道两侧多为农户自建房,联排密集分布,雨水管网大多汇入河道。早在农户建房桩基建设时的泥浆也均排入河道,因此河道淤泥堆积问题严重。随着日复一日的堆积,水位慢慢变浅了,这大大削弱了河道自身净化能力。于是,周永明带领双陈村干部、党员和村名代表,以自然村包干的方式进行逐步监督落实,在清理泥污的同时,给每条河道河口处修置了高约80公分的拦水坝,用以保障枯水期的水位,提升河道自净抵抗力。
(图为河道清淤泥)
其实早在2015年,双陈村便开始实施截污纳管,然而因早期规划不足、施工质量及监理落实等原因,管网破损、断流及污水外溢等问题仍屡见不鲜,水环境治理工作一度陷入瓶颈。面对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双陈村行动起来了。他们在原有12座提升泵站的基础上再新建了13座截流泵站,陆续完善了九个自然村污水渗漏点改造;到2019年,恰逢美丽乡村建设和四好公路的建设契机,双陈村以美丽乡村为点、以四好公路为线,电线连成面,全方位完善了截污纳管管网的改造。如今,双陈村所有污水挂管都已更替完毕,管网维护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调、治”相加 多管齐下交叉拳
2018年以来,双陈村配水工程在街道区域发展办与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配水工程的成功运作,将栅庄桥港水成功引入计家坝、穆家坝、鱼家坝港、陈家坝港四条河道,真正实现了水循环。次年,通过在中运河支流古南坝港建设小型配水泵站的方式将中运河水经古南坝港引入姚家坝港,再通过古南坝港灌溉机埠配水至陈家角港的方式形成了古南坝港、姚家坝港、陈家角港三条河道的水循环圈,双陈村的河水就这样活起来了。
(图为修建后的河道配水循环)
图为修复水环境后的景观
图为拆除违建修复水域河畔后的游步道景观
此外,在余杭区和街道治水办的指导下,双陈村还根据不同河道的特点,种植荷花、菖蒲、浮萍、狐尾藻等多品种的水生植物,增强其自身净化能力。尤其在北海公园,更是植有75亩多的荷塘。夏风拂过,荷香阵阵扑面而来,好不美丽!待到秋冬,藕塘里白嫩圆润的莲藕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除了莲藕,双陈村同时也鼓励农户发展当地特色,种植荸荠、慈菇等绿色经济作物,同样也受到了居民和往来游客的喜爱。
村二委实施一河一策,河长制度。坚持每天巡河并加大力度,在党员群、村务工作群及卫生保洁群里把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河长,由河长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经过村二委不断组织宣传和讲解,现在村民们也都懂得垃圾分类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垃圾弃河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了。”双陈村书记周永明说道。
“巡、护”共进 生态治水八卦掌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巩固了双陈村岸上岸下治水成效,日常巡护的落实,也为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眼下,随着双陈村治水工作的进行,计家坝、姚家坝、穆家坝等沿岸环境提升项目也陆续完成。河岸周边的居民茶余饭后都喜欢沿河边走走逛逛,这不,住南岸的老姚笑盈盈地告诉笔者:“这河道啊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水很清,风很凉,但是我们的环境更好了,生活也更美了!没想到家门口也和公园一样!”
图为计家坝、穆家坝、姚家坝河边游步道
积极探索创新治理 唱响仁和新渔歌
双陈村的组合治水法只是仁和街道治水工作的小缩影。近年来,仁和街道始终坚持污水零排放的理念,不断实践尾水生态循环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极和多家生态企业合作,通过水生植物、曝气增氧、河床菌群等办法打造多个水处理试点,改善水体和河底污泥情况。街道也积极和相关企业技术同步进行对接,试点探索稻田退水治理,下一步计划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予以推广。
治水之路任重道远,仁和人迈着坚定勇敢的脚步一路向前,用行动写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唱响仁和特色的新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