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臭气熏天,如今花香两岸,白鹭翩翩!”家居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的李大爷在泗河支流——马家河畔散步,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天傍晚在河道边走走,既强健了体质,又愉悦了身心。”
闲庭信步泗河行,落日余晖碧水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泗河,已成为广大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11月中旬,十堰市2022年10月断面水质考核结果出炉,泗河国家考核断面由今年1—9月的Ⅳ类提升至Ⅲ类。
做侦察兵:摸清泗河污染底细
由于十堰先有厂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历程,加之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治污设施建设一度严重滞后,域内泗河等入库水质不达标,严重影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
泗河城区段重点支沟13条,条条支沟又涵盖无数条小沟,来水量少、纳污量大,污径比高达1.5:1,氨氮浓度平均每毫升超过8毫克,生态补水几乎为零。
地上,高楼林立、商住混杂,地下支沟纵横、暗涵交错,摸清污染底数何其艰难!十堰“环保”人知难而上,勇当水污染防治侦察兵,布下“天罗地网”,誓要找出污染的“病根”。
在项目前期调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茅箭区主要领导带头,带领治水人提着手电筒、穿上长胶鞋,钻最臭的暗涵、进最脏的污沟、寻最远的源头,在特殊条件下甚至带上氧气包,爬支沟、钻暗涵,与苍蝇、蚊子、蜘蛛、老鼠、蝙蝠“作伴”,只为摸清污染源头。
不惜一切代价,逐条支沟排查,逐个小区摸排,地上查、地下挖,进沟看、下河找。向水中抛过乒乓球,倒过红墨水,撒过泡沫屑寻根溯源;划定区域详查人口,界定汇水面积,查准污染量;广泛发动群众,利用民间河长的优势,及时发现和掌握不规律排污问题。
在全市率先实行“第三方”环境检测及监督考核机制,做到检测和考核专业、透明、公正。每年近2万个检测数据,为发现污染源和实施源头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撑。
通过全面细致反复排查,确认污染源2300余个,为实施源头防控、分类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设计师:找准泗河治理路径
城市纳污河流治理是当今世界性难题。面对农村面源治理难、支沟清污分离难、老旧管井维护难、环境条件施工难、工业污染根治难、点位水质达标难、治理效果稳定难等多重困境和压力,茅箭区苦苦思索破解之法。
秉承“方案要完美、思路要闭环、敢闯更敢试”的设计理念,率先在马家河建设一公里多的示范段,在全市拉开五河治理的序幕,把这段“龙须沟”变成了河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成为十堰黑臭河治理的样板。茅箭区由此探索出全流域、全工艺、全过程治理的分类施治新路子,通过“三水分治”——清水还河、混流水进微站、高浓度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网,让三股水流各行其道、各得其所,达标入河,创造了城市黑臭河治理的“茅箭模式”。
针对支沟清污分不开的难题,分散处理建微站。先后投资3亿多元资金建设主管网和末端支沟清污分流管网60余公里,建设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车站沟、战马沟混流水处理微站等设施4座。创新实行清水入河、污水进管、混流水集中进站处理的三水分流分治法:右岸布设污水管网,穿武当路两处打开卡口,将污水集中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中间清水河槽,将分流出来的清水还河;左岸布设混流污水管,将上游无法实行分流的混流污水输送至水质微站处理后进入主河道。相关治理成果登上了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
针对老旧设施扛不住的难题,更新扩能来提升。区级共计投资超过10亿元,对污水老旧管网实行“一刀切”式全面改造,建设管网总长度63.5公里,其中大部分为高规格的衬塑钢管,使用年限最低达30年。引入人工快渗、红菌技术、膜工艺、BFBR、生态式接触氧化TFSR、生态塘等全球主流污水处理工艺10余种,车站沟、战马沟、七里沟等支沟水质由原劣V类提升至目前的地表Ⅳ类、Ⅲ类、Ⅱ类,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标准由一级A提升至地表Ⅳ、Ⅲ类,处理成本由每吨1元降至0.5元。
针对区段水质不过关的难题,提升工艺上设备,提标扩能治尾水。在下游实施提标扩能和尾水治理,投资1亿多,建设6万吨人工快渗工程,以提升泗河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实现出水地表Ⅳ排放。针对汽车行业废水污染物浓度高等特点,投资4000多万元,探索对涉水企业排污实行监控监测,逐步实现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自成体系,独立封闭营运,建成工业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地表Ⅳ类。
做守护神:呵护泗河长治久安
为避免出现“九龙治水、各自为政”谁都在管、谁都管不住的问题,十堰市茅箭区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一体推进的联动治水模式,让人人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泗河水质稳定达标,长治久安。
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整合各级力量,形成了分级管理、分段负责、三级联治、一抓到底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区、乡、村三级453名河长实施常态化巡河,持续开展“清河保洁、违建清理、划界确权、河岸绿化、工业污染整治、农村垃圾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七个专项行动,及时处理污水管网破损、支沟淤积等问题1561个,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工作在一线推进。
实行“六步工作法”,推动责任落实。按照“属地单位排查上报、指挥部批示分办、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办理结果及时回复、现场核实问题销号、定期复查问题反弹”工作流程,通过“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确保污染问题“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音”,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深化“第三方”参与,推动长效运行。治水工作点多面广,政府部门管建设但难以管长效。区政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明确了一支长效管护队伍,负责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查、运维和应急抢修。落实全天候,尤其是“雨前、雨中、雨后”应急管理责任,健全了监测、运维、应急三支长效管理队伍。通过落实多种管控措施,目前泗河流域设施可对冲30毫米降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