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省级两会接近尾声,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出炉。在这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去年或过去五年环保成绩,部署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有亮点和特色。对此,记者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绿水青山“颜”“值”同升
从去年或过去五年各地成绩单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本底不断厚植。
五年来,海南省PM2.5浓度降至12微克/立方米。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天津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五年下降40.3%。山西省重污染天数减少85%,PM2.5年均浓度降低30.9%,降至36.8微克/立方米。辽宁省全年PM2.5平均浓度降为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90%。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推进,不少地区“气”质得到提升,如山西、山东、天津等地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生态本底良好的区域,空气质量更是保持高位,如青海省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4%,西藏自治区全区7个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9%以上。
此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也取得一定成绩。青海省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步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西藏自治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均达到或者优于Ⅲ类标准。山西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4%,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山东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消除V类及以下水体。辽宁省15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占比提高到88.7%。上海市如期消除劣V类水体。湖南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福建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8.7%。浙江省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7.6%。
“2022年是PM2.5浓度最低、重污染天数最少的一年,是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最好的一年,是生态环保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四川省用3 个“最”字总结了上一年的工作成绩。
正是因为各地迈出的坚实步伐,成就了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好成果。在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介绍,2022年监测数据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的特点,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质量持续向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向好。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细颗粒物(PM2.5)有监测数据以来浓度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内。全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为81.9%。
成绩属于过去,奋进正当其时。新时代,新征程,各地展现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多地重视绿色低碳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双碳”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在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高频词”。当前,以“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发展,成为一种趋势。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或实现新进步,成为各地未来五年奋斗目标。
过去五年,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有力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在沪上线运行;陕西省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
2022年,河北省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完善了“双碳”政策体系,创建智慧园区55个、低碳园区4个、零碳园区2个;山东省率先出台“两高”行业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西藏自治区开展“双碳”本底评估。
可以看出,大多数省(区、市)都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3年做什么?未来五年做什么?各地也纷纷围绕“双碳”战略做出了规划和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新风尚。
如上海市提出2023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化能耗“双控” 管理,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公共机构、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试点示范;河北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抓好节能降碳改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辽宁省将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施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沈阳、大连、朝阳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山东省稳步推进碳排放“双控”,全面完成“两高”行业违规项目整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创建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3个;海南省以热带雨林碳汇为核心,开展碳库调查,开发碳汇产品;西藏自治区构建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价值实现机制。
未来五年,天津市集中力量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山西省强化“双碳”牵引,山东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浙江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海南省打造博鳌东屿岛等零碳示范区,贵州省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地方进一步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多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区域协同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一大亮点。
如京津冀地区,北京市在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中提到,京津冀协同加速深化拓展,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天津市过去五年来,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取得新成效,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区域一体化治理,引滦入津联动治水成效明显。
河北省2023年重点工作包括“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广度”,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天津也明确,未来五年集中力量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此外,辽宁省将加快推进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打造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供给地、旅游休闲目的地。
同样的还有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
回望过去五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38项成果已向全国复制推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都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了回顾、展望。如上海市提出,2023年要全面完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点合作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五年来,广东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态势显现。
福建省也提出,今年将着力提高区域联动发展水平。推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回首过去,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大家凝心聚力、团结协作、难中求成,赢得了一场场标志性战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最终结成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让我们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