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小青脚鹬和黑嘴鸥,以及大量白琵鹭在内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成群结队,陆续抵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罗港海域越冬。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介绍:“据观测,截至11月中旬,回归候鸟有40余种68510只,数量比去年增加12倍以上,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也日益丰富。”
不单是自然保护区里各种生物“万类霜天竞自由”,秋天以来,广西首府南宁市中心的南湖公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鹭鸟“安营扎寨”,成了摄影发烧友“长枪短炮”聚焦的“宠儿”。这些万物共生,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广西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的生动写照。
COP15-2劲吹八桂新风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COP15-2),于今年12月7—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2月8日(北京时间12月9日),主题为“绿水青山碧海 筑就广西生物多样性”的中国角广西主题日活动成功举办,得到广泛关注。
COP15-2中国角广西边会会议现场。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供图
在中国角广西主题日展览现场,广西向世界展示了森林、草原、岩溶、湿地、海洋等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民族服饰、壮锦、绣球、铜鼓、茉莉花茶等广西民族特色产品,详细介绍了广西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做的努力和取得成效,充分展现了广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面。
广西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保护意义
广西是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中国野生动植物种类资源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
“2021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巩固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介绍,广西是全国较早建立自然保护地的省区之一,自1961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之后,陆续建立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石漠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等自然保护地。目前全区共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223处,空间面积为225.36万多公顷,占广西国土面积9.48%。全区自然保护地的建立和持续管护,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猫儿山等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COP15-2中国角广西边会上,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通过视频致辞。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供图
自然保护地为生物提供温馨家园
广西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壮大,为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繁衍发展的理想之地。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瑶山鳄蜥、中华穿山甲、冠斑犀鸟、黑颈长尾雉、海南鳽、金斑喙凤蝶等种群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逐步壮大。广西特有的世界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增加到1400多只,崇左市渠楠当地村屯农民通过“自筹、自建、自管理和自受益”的方式成立社区保护地参与管理决策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广西邦亮林区珍稀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已由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到目前的5群30多只。鳄蜥、野生中华穿山甲数量均大幅上升。布氏鲸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对所生活海域水质有极高的要求,北部湾涠洲岛是中国近海唯一能观测到布氏鲸族群的海域。
在中国角广西主题日展览现场,广西代表团成员与国际友人合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供图
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兰科植物命名并以其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知有兰科植物64属172种,其中带叶兜兰、莎叶兰和台湾香荚兰野生居群数量之大、密度之高,在全世界都极其罕见。全球仅分布于广西合浦和东兴沿海、种群数量只有16株的膝柄木,通过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而得到有效的保护。
系统化管理和修复打造绿色发展进阶版
近年来,广西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如颁布多项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先后投入50多亿元和100多亿元开展漓江流域和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大投入进行国土绿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获得国家级命名的市(县、区)分别达到了16个和5个,推动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COP15-2中国角广西边会会议现场。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供图
构筑国内国际携手共护发展新局面
广西各级各部门持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专题宣传科普活动,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志愿者参与、社会协同”的野生动物保护新局面。
凭借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优势,广西致力于加强与越南等邻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包括与越南高平省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山口和猫儿山两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口和北仑河口两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开发的国际履约项目试点工作——“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框架项目”等等。
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在促进广西广大山区群众全面消除绝对脱贫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巴马打造生态康养IP,金秀瑶族自治县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中医药(瑶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利用“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品牌优势念好“生态经”算好“经济账”……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资源积蓄”向“金山银山”华丽蜕变,壮美广西“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征程正扬帆起航。
原题:COP15-2热点|中国角“广西日”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昌苗苗 通讯员于浩龙 陈何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