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半个月的时间,我在重庆市的巴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津区、大足区等地实地走访了基层的民众、生态环境工作者。为了尽量接近事实真相,我随机到一些农户家里走访,或者采访一些离休多年的老干部,询问他们对这一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振兴的看法和感受,以获得整体全面的认识。我写的每一条稿子,都是用脚在田坎、在院坝里跑出来的。
大量的走访和在重庆各区县里密集奔波,尽管长期在外跑采访已10余年,但仍感“阳康”后有些乏力。采访到后期,我甚至可以在开在颠簸山路上的车里酣然入睡。
通过采访,在重庆市巴南区,我看到了村民为保护小河和稀缺的温泉资源,自发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用实际行动迎接疫情后的复苏;在大渡口区跳磴镇,我看到了村委会为保护蓝天,同村民一起践行诺言;在江津区,我看到了邻里和睦,在绿色家园里享受健康和实惠;在重庆高新区,我看到了村民因为水质的改变而吃上放心的“全鱼宴”的喜悦;在大足区,我看到了归家的游子,感叹着绿水青山给家乡带来的改变……
一个个最平凡的人,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乡村生态振兴这篇大文章,其实是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几个字:想起来、跑起来、干起来!
想,是想发展的方向,想村民遇到的困难,想落实的方法。在大足区,人人都有一个对家乡水最淳朴的愿望——岸上能看景,下河能游泳。这并不是让我们都去游泳,而是一种“可能性”,是“能”而不是“要”,人人皆知而人人敬畏。在九龙坡区,曾经的矿山如今变成了花园,“城堡”成了康养城,选择亲近大自然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这些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碰头会,找思路,想办法,画蓝图,这样的思考与碰撞,不仅可以帮助一个地区统一发展思路,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党员干部的激情,为大生态、大环保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图为记者在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采访
生态文明,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各级干部开始跑起来,各种工作向前推,赶进度,保进度。乡村的变化从来不是一点点,生态底子好,让不少村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有了很大的改变。此外,他们还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跑起来寻找资源、寻找资金……
实际上,重庆党员干部的干,是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中最扎实的部分。比如,在重庆高新区、巴南区东温泉镇,镇、村里的每个党员干部每个月都必须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任务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坚持下来却不容易。
对我而言,走基层这样的采访经历本身就是一次发现之旅。采访中,我们发现了和想象中不同的国情和民情,也改造了自己。下到基层去,永远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写,因为这片土地的丰饶和生态的多彩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