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不仅给人们留下精彩和难忘的记忆,更激发了张家口对后奥运时期的发展信心。大力推动后奥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冬奥效应,让冬奥带动效应持续引爆发酵,为推动冰雪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重要支撑。冬奥会的精彩不止于办赛期间,而是更长久地融入举办城市发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的场馆、科技、文化、品牌、影响力等丰厚资源,为冰雪产业和冰雪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春节前夕,记者围绕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冬奥带动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实地探访了张家口冬奥村、云顶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张北柔性直流工程中都换流站等地。
曾经,一到冬天就困守雪城;如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是崇礼——被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北京冬奥会的诸多雪上比赛在此举行。
小城崇礼之变,折射出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更是冬奥会为老百姓谋福利的真实写照。在发展滑雪产业之前,崇礼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座“小县城”“小山村”。如今,在乘上冰雪产业的东风之后,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滑雪爱好者的到来和滑雪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有设施越来越好的雪场,也带来了人气和经济的提振。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寒冬,我曾经随北京电视台圆梦组来到崇礼采访。在一个小村子里,一位失去父母的男孩在四处漏风的房间里手里握着肯德基员工给孩子寄来的学费泪流满面。这一场景让我始终难忘,贫困成为我对崇礼的第一印象。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崇礼直到2015年年底,官方统计的贫困发生率还高达16.81%,连绵的崇山峻岭和密林深谷,漫长的冬季和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让这座县城发展的难度尤其巨大。
随着冰雪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北京冬奥会强有力的助推,崇礼城市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改变还不光是在城市的硬件设施上。
越来越多的滑雪客知道崇礼,来到崇礼,带来的是滑雪及旅游配套产业链的成长与成熟,也带来了进入崇礼人口袋的真金白银收入。曾经许多崇礼人想要离开这里的寒风飞雪,如今这已然成为了让崇礼人生活水平节节升高的“雪饭碗”。整个城区的交通更加完善,街道越来越宽也越来越干净,餐饮酒店越来越高品质,服务比以前更好,餐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很多人会想来体验,看一看举办过冬奥会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其次,疫情过后,很多人也需要放松,想要在新兴的旅游产品上玩得尽兴;第三,随着环京津冀的发展,交通更加便利了。
俗话说,“张北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建立了张北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把张北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并入冀北电网,再输向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这些电力不仅点亮一座座奥运场馆,也点亮北京的万家灯火。这个故事叫,“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海拔高度约为1500米—1600米,是蒙古高原冷空气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气流通道,风能资源丰富。权威机构评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10米高度平均风功率密度为每平方米约210瓦,年平均风速在每秒6.3米以上,年平均有效风速时间在6000小时以上,可以实现很高的风能利用率。
记者在张北县看到,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投入运行。来自张北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绿电通过张北柔直工程输入北京电网,并通过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照亮北京赛区场馆,为冬奥场馆提供绿色电能,助力北京冬奥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据估算,张北柔直工程每年可向北京地区输送清洁电量约225亿千瓦时,大约相当于北京市年用电量的1/10,折合每年节约标煤7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40万吨。
记者在怀来、张北、宣化、崇礼等县区看到,当地政府把握发展良机,深挖自身潜力,培育壮大大数据、新能源、冰雪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不仅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也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聚集的实践中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含金量”与“含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