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十年来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孙斌介绍,这十年,是湖北省空气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十年,是大气污染防治基础打得最扎实的十年,更是老百姓蓝天获得感最强的十年。
一组组数据,更是湖北空气变化最有力量的印证:2021年,全省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3.5%;全省空气质量优级天数1442天,较2015年增加772天;全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29天,较2015年减少165天;全省17个重点城市中有1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较2015年增加9个。
图为湖北黄冈蓝天白云下的遗爱湖
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打赢空气质量保卫战
2014年年初,一则题为《武汉2013年177天PM2.5超标 空气9年来最脏》的新闻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数据显示,不仅是武汉,2014年,湖北省空气质量指数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48.7%。
面对大气污染严峻形势,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一系列重大法规、政策陆续出台,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湖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修订并发布了《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印发了《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自2017年以来省级共计安排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近4亿元。对7个地市实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出台表面涂装(汽车制造业)、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地方标准,以更严标准推进减污治污。
约谈、预警、限批、问责……用一系列硬手段直接追究相关责任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被纳入对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范畴。地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逐渐意识到,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仅是“面子”问题,很有可能也是“帽子”问题。
结构调整:以更大力度治本攻坚促转型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湖北省以更大力度促进能源、产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6年11月,蹲守长江47年的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停产;2017年12月,启动拆除。一声令下,3亿元的年销售额、2亿元的生产装置、近3000万元的年均利税,瞬间化为云烟,消失在长江南岸。湖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湖北共“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43家,淘汰落后炼钢产能559万吨、水泥产能416万吨、玻璃产能1180万重量箱。
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十三五”期间,煤耗占比下降7.7个百分点,关停小火电机组30台、总装机70万千瓦,基本淘汰地级市城市建成区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推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市区。
大力调整交通结构,十年来,全省公路货运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水路货运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5个多式联运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2017年底全省完成黄标车淘汰近40万辆后,2018—2020年三年间共计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达46万辆。
源头防控:多管齐下破解防治难题
“当前我省空气质量改善形势仍很严峻,各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还不均衡。”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湖北从源头入手,采取源头管控+末端治理,多管齐下破解难题。
为深化工业源深度治理,湖北省基本完成单机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03个,启动11条水泥生产线脱硝深度治理,加速推进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加快实施玻璃、陶瓷、磷化、砖瓦等行业领域大气污染深度治理。
在此基础上,湖北省推动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行业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近4000家涉VOCs企业系统摸排,深入推动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
为深化移动源污染监管,湖北省所有地级城市均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累计编码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17万余台,禁用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执法取得初步成效。
作为农业大省,一到秋收季,秸秆焚烧“狼烟四起”严重污染环境,2015年5月1日起,湖北在全省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此举属全国首创。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湖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
精准治污:大数据助力提升精细化防控水平
“十年前,老百姓出门看天气,现在出门看空气。”十年来,湖北省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已增加至169个,实现了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目前,24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85%左右,重污染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接近100%。湖北省实现了遥感监测平台三级联网,“天—空—地”大气复合污染立体观测能力初步形成。
“开展跨省、跨市区域联防联控,是改善我省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湖北省环科院副院长余江介绍,为加强大气污染成因研究,湖北开展全省PM2.5及特征和传输规律研究,厘清了湖北3条主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湖北省组织开展PM2.5及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研究,为重点城市精准治污和科学治污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建立市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漫漫治气路,十年见变化。十年来,湖北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环境“气质”一年比一年好,水清岸绿、蓝天白云已成为湖北常态,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湖北有信心,更有能力,在下一个十年,交出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