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在轰鸣声中,收割机来回穿梭。近日,浙江省武义县村前山的227亩稻田迎来丰收,种粮大户方晓辉喜不自禁:“今年是丰收年,稻穗上谷粒颗颗饱满,每亩地产量达到了1200斤。”看着眼前连片的稻田,很少有人能想到,两年前,这里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弃矿。
“村前山以前是一个辉绿矿,2016年停产废弃。这两年,县里大力开展废弃矿山修复工程,县前村搭上了矿山修复的快班车,修复后227亩废弃矿山变身良田,村前山变回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今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0万元。”县前村村书记杨东升介绍说。
县前村位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总户数711户。村前山经过修复后变身良田,复垦后新增水田177.8亩,全村每年新增收入五十万元,矿山修复修出了一条乡村共富路。
近年来,武义着力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用践行“两山”理论破解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难题。县前村依托柳城千年古镇及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西溪河道加固修复、农田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有序有力实施县前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并将修复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着力将县前村打造成“生态型、旅游型、产业型”的美丽乡村示范村,2A级景区村。项目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立项以后,县财政投入3000余万元,成立全域办工作专班工作小组,配强人力财力确保项目推进。修复后的村前山旧貌换新颜,现在的县前村枕山环水面屏,林木郁郁葱葱,清澈的西溪绕村而过,一派江南田园风光。
“自从辉绿矿停采以来,由于不重视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遗留的废弃矿山给当地带来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晴天扬尘影响空气质量,雨天矿渣水流入西溪,不仅拉低了县前村的颜值,也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所以村前山废弃矿修复以生态为主导,坚持‘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原则。” 全域办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
通过探索矿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与矿山复垦相结合,将矿山平整土地、未利用地综合开发整理。治理后的村前山废弃矿山,新增水田177.8亩,新增耕地质量等级10等。新增的水田,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整齐划一,适合机械化操作。与绿道建设相结合,通过裸露山体覆绿、景观改造等方式,新建一条“四季常青”的观景休闲绿道,修复后的矿山成为村民的后花园和健身绿道。
通过项目实施,增加了县前村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提高30%),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机械化收割种植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春种早稻秋种油菜,给全村带来每年数十万的收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景观化修复,园林化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以前靠近废弃矿的农户充满怨言,现在好了,一打开窗户就是一幅风景画。大家饭后就到村前山散步,到了金秋十月,这里就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不少外地游客都来这里露营。下一步,我们村将结合青山绿水这一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农旅综合体项目,在复垦区建立高端名宿、参观廊道、露营基地,村集体的收入将更加可观。” 村书记杨东升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信心。